朱口“牛会”知多少

眼下又到了“赶牛会”的时节,走在朱口荣泰街上已经可以感觉到热闹的气息,搭好的帐篷鳞次栉比从街头摆到了街尾,来自四面八方的商客汇集至此,盛况空前。

20年前的牛会据说是这样,东沙洲都是等待交易的黄牛

  根据《朱口镇志》记载,朱口镇“赶牛会”起始于清朝咸丰九年,距今已经有年之久。当时,由于朱口独特的区位优势,与江西的黎川、邵武的大埠岗、将乐的朱岭头及余坊交界,且处在交通汇集口,农业人口较多,属于较为繁荣的集镇。因此,当年18个牛商贩牵头,于老历7月26日在朱口镇朱口村东沙洲举办牛会。从那之后,每年的农历7月26到7月天,为朱口“赶牛会”之时。

  过去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机械化程度低,每家每户都靠黄牛耕田,所以黄牛是一个家庭重要的劳动力。老百姓对这个节日非常重视,每年“赶牛会”,来自江西、黎川、宁化、明溪、将乐、邵武的商贩牵着成群结队的水牛、黄牛、小牛来了。东沙洲是耕牛交易市场,这里靠近朱溪河畔,地势平坦开阔,草木茂盛,便于耕牛饮食和管理,商贩将所有的耕牛汇集于此,最多的时候曾经有达到上千头耕牛。

  这期间对放牛娃来说,也是一个赚零花钱的好时机。商贩雇佣这些放牛娃帮忙照看耕牛,特别是夜晚,商贩回周边旅社休息了,放牛娃必须把牛牵回家,大清早又把牛牵到交易市场。在东沙洲的耕牛交易市场里,每天可以看到进进出出的本地中介人,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商贩和农户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辅助农户与商贩谈价钱。价钱谈好之后,农夫与商贩之间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换牛绳。商贩将旧牛绳取下,农夫用新牛绳给刚买的牛拴上,这样表示交易达成。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机械逐渐取代耕牛。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由贸易的繁荣,“赶牛会”上耕牛的数量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商品交易越来越昌盛,逐渐地“耕牛会”渐渐演变成了“商品交易会”。

鳞次栉比的店铺和人潮涌动的荣泰街

嬉戏的儿童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朱口“耕牛会”更是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东沙洲早看不见耕牛的身影,原来的交易市场也发生了转移,由东沙洲迁移到如今的荣泰街。随之而后,习俗也慢慢改变,每到这个节日,平时不走动的亲朋好友便开始走访。在坊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这3天内谁家的客人多则说明这家多福兴旺。当地的居民即使再忙,在这3天内都会放下手头的农活。女人买菜做饭,待在家里等候客人的到来;男人上街添置物品、年底存货;哪家女儿今年要出嫁,在这几天要添置婚嫁用品,父亲要帮女儿买陪嫁的箱子、棉被、布匹等;小孩向父母要一些零花钱上街买糖买玩具......对于朱口人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节日,热闹程度不亚于春节。

  伴随着“赶牛会”名声鹊起,庙会也同时在发展。这3天,朱口村村民会抬着菩萨从睢王庙出发绕村庄一圈,经过每家每户的门口,最后到达观音堂。当天也是水官的生日,老百姓有放水灯的习俗,一盏盏水灯从朱溪河上游往下飘过,承载着老百姓祈求免灾、保平安、风调雨顺、谷物丰收的美好愿景。

  每年“赶牛会”时,琳琅满目的商品,蜂拥而来的看客,将荣泰街围的水泄不通,眼前竟是一片缭乱。有经验的当地居民黄金德告诉笔者,“牛会”怎么“赶”,也是有学问的,民间有个顺口溜:一看二走三买。第一天看热闹、看庙会、看商品;第二天走亲戚、走朋友;第三天才真正开始买东西。由于是最后一天,很多商贩赶着回家必须及时清理库存,这时候与商贩讨价还价有商量的余地,可以省钱。

  朱口镇“赶牛会”延续至今已有年的历史,它已成为朱口人民独有的文化遗产。它根植于这片土壤,作为历史的记忆,无论时代的年轮走的有多远,其文化底蕴的核心不会变,朱口人民热爱生活、求富向上的积极心态不会变。









































北京专治白癜风医院哪家比较好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owuzx.com/swmt/643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