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在线WWW..COM 一、大市搬迁的起因和无奈 大市搬迁动议于年,当时认为南平市名气小,武夷山名气大,领导想通过迁府更名为“武夷山市”来拉动闽北的经济发展。从那时起,新区的建设拉开了序幕,每年投入几十亿搞基础设施建设,现在已经投入了几百亿。可这次国务院的批复没有达到更名的目的,与政府的初衷意愿有很大的差别,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但如果现在不搬,这笔投入谁来承担责任?只有硬着头皮往上搬,走一步、看一步。 (建阳市区) 二、大市搬迁的步骤 上级对大市搬迁有约法三章: 1、不准盖楼堂馆所; 2、不增加公务员编制; 3、不增加三公经费;由于有这三条的限制,现在建阳没有办公场所,工作人员也没有地方住。所以,就目前情况下只能上去市委办、市府办,还有一些与建设有关的几个局。真正搬迁要三年以后才能开始,十年才能搬迁完(地方财政原因),二十年后才能初步形成中心城市。 (建阳市区) 三、武夷新区的人口规模 按照现有规划,新区中心城区的人口规模为11万(所谓的70万是包括建阳34万,武夷山23万,中心城区11万,邵武部分乡镇,范围很大,人口分散),其实新区人口加建阳人口也只有45万(建阳市区人口也就10来万)。南平市区常驻人口26万、流动人口11万、延平区28万,合计65万,且人口集中。 (武夷山市区) 四、武夷新区的功能定位 每一个新建的城市要有一个功能定位,朝一个目标逐步建设、成熟。我们可以把武夷新区的功能定位作一个简要分析,不一定正确。 (武夷山景区) 1、旅游度假型城市 现有的武夷山景区旅游已经搞了很多年,在旅游旺季只有三姑有人气,十几公里外的市区还是破破烂烂没人气,况且,武夷山的旅游时间也只有7—8个月,其他时间冷冷清清。几十公里外的建阳本身没有旅游资源,哪个游客到武夷山旅游还会住到武夷新区?光靠旅游带不动经济发展。 2、新兴工业型城市 第一、建阳是以农业为主的县级市,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大型企业相应配套的上下产业链;第二、内陆腹地运输成本高,形不成大规模外向型企业的气候和条件;第三、现在对环保要求高,其他省份淘汰的高污染大企业进不来;第四、除非象核电、重汽等大型项目入驻,每年可以增加十几亿的财税收入,其他中小企业再多,对南平的经济发展不会产生大的变化;第五、离武夷山景区太近,建大型工业区的可能性不大。 3、绿色环保型城市 建设青山绿水的宜居、宜养老城市,可以盖很多住房让人住;可是没有经济发展,当地不富裕,人去了没活干、没钱赚,光看山看水也不行。据说,万达、万科只是签订了意向书,来不来还很难说。万达、万科是以房地产为主的央企,建阳没有人气,盖那么多的房子谁去住?届时,还是一座鬼城(全国已有多座鬼城)。 4、功能定位不清型城市 从京福高铁的站名看武夷新区的定位还不是很清楚。武夷山市站名---武夷山北站;建阳区站名----武夷山东站;延平区夏道站名---南平北站;现有的普通火车南站---南平南站;将来南—-三---龙通车,西芹站名---南平西站。将来延平区铁路客运有三个“南平站”(现有的南平火车站会改为货运),而建阳的南平大市没有一个“南平站”,也没有“建阳站”,以后外地人到南平市、到武夷山、到建阳区、到延平区还真不知道在哪个站下车。 武夷新区将来按什么类型的城市建设,未来的定位走向,我们还真不知道。国务院出台的60项改革正在逐步实施,现在的地方政府计划比不上国家改革变化快。 五、到底能带多少人走? 要让人口集聚,必须要有活干、有钱赚、有学上等等条件。现在的武夷新区只是黄土一片,人去了能干什么?大市公务员连家属、小孩也就是1万多人,明年3月高铁一通,到建阳也就是20分钟,有相当部分的公务员人可以去上班,家还不一定搬上去。所以,大市搬走最多只能带走5万人,还说不定。 六、延平区会被边缘化吗? 一从交通看:纵向京福高铁(时速公里)明年3月开通,延平到福州37分钟,到福州更快了,横向年南---三—-龙动车(时速公里)开通,延平的交通更加便利;二从经济看:南平的骨干企业仍然在延平,财政收入还是靠延平,现在还不敢把延平区改为延平市;三从人口看:延平的人口不会减少多少,到底是老城区,有活干、有钱赚、有学上;四从政府的职能看:政府职能会逐步转变,依靠市场,减少审批,加强监管,找政府办事会越来越少;五从改革层面看:政府机构改革已经逐步推开,现在已经开始在部分省市试点,说不定哪天撤掉地市级,改为省管县,届时搬和不搬就自然不了了之。 (南平市区) 所以,大市要搬迁了,大家要淡定,不要人云亦云,天不会塌下来。 对于大市搬迁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有各自的理解和想法,仅供大家参考 长按下方白癜风好治疗吗北京十大最好白癜风的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