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酷暑时节,南平市邵武市保障粮食安全和规模经营见真招。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日益提高,从播种插秧到收割烘干都有机械“帮忙”;早稻种植面积3万亩,超额完成任务;多亩抛荒地变身生金的粮食作物,落实面积超序时进度……“真招”的背后,与土地流转分不开。当下,邵武已流转土地16.32万亩,流转率达45.7%。信息平台,“促”转“亩单晚和大豆,都长势喜人,效益一定会不错!”上半年在洛田村租地50亩种了早稻,还租地30亩地制种的熊先生很开心,更是感谢镇村干部帮他流转了土地。去年底,熊先生通过邵武市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发布了租地耕种和制种的想法,下沙镇分管农业的党委副书记张传文,便帮助他在洛田村租到了地。熊先生要扩大种植规模,张传文又与下沙村干部帮助其流转了亩地。今年,邵武市选择了拿口、下沙两镇作为全市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数字化平台建设试点,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市农业农村局与邵武农商行合作,建立信息互动互通的“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在信息平台中,重点打造了已流转土地信息和意向流转土地信息两个模块,对已流转土地的行政村、小组、户主、面积、单价、流转期限、流入方等信息进行数据收集。目前,邵武信息平台已录入的各村组基础家庭承包耕地面积多条、土地已流转数据1.3万多条、意向流转数据多条、意向面积1万余亩。信息平台建设,促进了土地流转。邵武直接通过信息平台流转土地十余宗,涉及面积达0多亩。社会服务,“稳”转“穿着皮鞋都可以种田了!种什么,怎么种以及种植的全过程,都有明英合作社来负责。”拿口镇山下村村民方荣亮,在邵武市明英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上班”,流转来的81亩耕地种稻,年年“轻松”赚钱。今年早稻收成好,亩产达到1斤。年12月注册成立的明英合作社,在山下村建有机烘、工厂化暗化育秧厂房,拥有各类农用机械50多台、机手多达20多名,从事机械化服务与粮食生产,提供“育、耕、种、防、收、烘、销”全程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全程服务了包括拿口、大竹、吴家塘等多个乡镇的2万亩耕地。农民“轻松种田”,促进了土地的“稳定”流转。邵武的所有乡镇都有社会化服务组织,涵盖农业农事的各个方面。设在洪墩镇水口寨村的保丰病虫中防专业合作社,全程社会化服务的范围包括卫闽镇的高坊和洪墩镇水口寨、河坊等村,面积达到0多亩。洪墩镇有4个社会化服务专业合作社,服务面积近2万亩。有了社会化服务,洪墩镇水稻种植面积达到2.1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8%,还种植了多亩早稻。引进项目,“求”转“十几天前种下黑皮冬瓜秧,已长到一米高了。大热天,每天雇工都有八九个,拔芽治虫,够忙的了!”在田里忙活的谢国发说,“去年我就种了黑皮冬瓜,收入不错。今年,我去找村民‘求’着租地,八九户61亩,块钱一亩。”骄阳似火,水北镇一都村谢家到上陂的大片农田里,到处都可以看到种植黑皮冬瓜的忙碌身影。去年以来,这个村采取“村社合作”的模式,整合、盘活村内优质土地资源,引来客商入驻种植黑皮冬瓜,亩产可达2万斤以上,好的种植户亩纯收入近万元。“今年,我们村已有多户与客商签订了包销合同,集中流转土地余亩,还带动余农户劳动就业。”村党支部书记熊邵辉说。通过项目牵引,这个村土地流转量占到总量的半成。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反过来又催生各类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目前,邵武市共有家庭农场家、农民合作社个、南平市级龙头企业18家,省级龙头企业13家。农田建设,“顺”转“新造地,首年不好种,产量也不高,农民愿意出租。”张传文介绍,以下沙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为例,1多亩水毁地经过高标准农田改造后,沟渠规整,宜种宜耕,田地全部实现流转,其中还有.9亩种了双季稻。邵武市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近三年投入2.59亿元,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47个,建有高标准农田11.97万亩,其中有10.17万亩实现了土地流转。邵武还创新建立“高标准农田+美丽乡村”发展模式,以旅游的理念将山、水、林、田、村一体打造,增添游玩、赏景元素,建成美丽田园“网红打卡点”。如,水北镇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龙斗片区,平整土地面积.8亩,片区利用得天独厚的优良环境,实现“四变”,打造了“美丽田园”新样板。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owuzx.com/swzx/1491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