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陈春花夏秋之交,骄阳似火。8月23日,烈日炎炎下,在邵武市水北镇故县村一片平整整、绿油油的稻田里,一架农用无人植保机在操作人员的遥控指挥下,平稳起飞,在离田地上方2米左右的低空匀速飞行,在螺旋桨的风压下,机身下不断侧喷出圆环状的白色药雾,药水通过机身下方的三个喷嘴均匀的洒向农田。科特派黄素华正在指导工作人员操控无人机喷洒农药“在这之前,喷洒完这片余亩的水稻至少需要雇10名工人,花费约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像今年天气这么热,则更加的困难。”邵武市翔农植保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杨志明告诉记者,他的合作社里除了无人机,还有多种新型的机台,不仅可以给水稻喷农药,还可以为农户的果蔬甚至树林等各种植物喷施农药,与传统手工作业相比,不仅效率高、雾化均匀等优点,航空作业还能节约用水,有效解决农药残留和土壤水源污染问题,并帮助农户节省了大量的人工费用。据了解,邵武市翔农植保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于年成立,刚开始时只有杨志明一个人和一台无人机,如今已发展成有8名社员加入以及8架各种类型的无人植保机,农药喷洒的业务已经遍及福清、长乐、武夷山等全省各地。“合作社刚成立的时候,我是一头雾水,特别是在如何选用无人机上以及如何配药上,更是走了很多的弯路,是科特派黄素华在我们最迷茫的时候,给了我们指导和帮助。”黄素华是水北镇的科技特派员,长期以来,她积极助推产业升级,运用科技兴农,发展设施农业、生态绿色农业,努力打通小农户与先进的农业科技技术有机衔接的关节点。年,在一次下乡中,她了解到杨志明成立合作社,却为购买的无人机性能不好以及不懂农药的配比而发愁,于是积极主动介入帮助。自此,她东奔西跑,内引外联,致力于帮助杨志明搭建与邵武市农机站专家的对接以及省、地、市等金融、信息化、培训等各类平台,促进供需有效对接以及科技的精准导入。“用无人机喷洒农药能够有效解决水稻等农作物人工机械化种植的难题,也为农业‘机械换人’提供了可靠途径。同时,实现了人药分离,减少人与农药的直接接触,从而降低施药人员中毒的几率,大大提高了施药的安全性。”黄素华说道。“她是我们的引路人,我们刚刚进入这一行真是什么都不懂,我们对设备不懂,最开始买的是协创无人机,不好用,是她牵线搭桥,带我们到省里学习,现在我们引进了功率大的大疆无人机,不仅如此,她还帮我们邵武农机专家何水发,指导我们的药物使用方法,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杨志明说道。如今,无人机植保的顺利运行为水北镇农业播撒领域注入了一股新力量。在黄素华的助推下,不仅是故县村,对于水北镇各个村来说,过去顶着烈日人工喷药的方式均已经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用无人植保机进行病虫害防治。水北镇三都村种粮大户危道忠种植了多亩水稻,去年,他的烟后稻剪穗虫大爆发,“一片田两三天就吃光,一天时间就多亩就可以全部吃完,我当时是急死了,但又无计可施,人工打药根本打不过来,还好杨志明的无人机喷药来了,一天就解决我的难题,真的是太感谢了。”“无人植保机,对人工来说是占有很大的优势,就是说像我们一般打农药的话,人工最起码要7、8个人,而且大家都是背着药箱喷洒农药,不仅效率低,药箱很重,背着特别累,一出汗有些农药就容易进入皮肤,对人体有伤害,而像无人机的话基本上两个人就可以操作了,一天下来可完成亩左右的作业量,喷洒农药就变得简单多了,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水稻得了病虫害的时候,那就是跟虫抢时间啊,现在我们也不怕了,现在就是种再多的水稻,我都有信心。”种植了余亩水稻的水北镇一都村种粮大户江建冬,过去总是担心水稻病虫害以及种水稻人工成本太高的问题,现在有了无人机防治,他说这些现在都不是问题了,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他也要乘着政策的东风“飞”起来,将水稻的种植面积扩大再扩大。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owuzx.com/swzx/1452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