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底花多少钱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藏”——大智者之所为 ——黄峭文化核心在于阴阳和谐 作者:陈金焕 阴阳五行运行之道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先民通过观察自然天象,认识世界,而创立的一种自然哲学。 阴阳学说的要义有二:一,它把茫茫宇宙、大千世界的万物万事万象都分为两类,一类取名曰阴,另一类取名阳。古先贤认为一切事物的形成、发展与变化,都是阴阳二气运动的结果;二,他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或者说,一切事物都由阴阳两方面构成。 我国夏朝的古卜书《连山》中,就有八卦阴爻(––)和阳爻(—)的符号标记。这反映了古人对阴与阳的质朴认识,故阴阳学说至少起源于夏朝。 《周易》究竟向人们解释了什么样的道?如果简单用两个字回答,就是“阴阳”。所以,《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庄子》也说:“易以道阴阳”。毛泽东同志在著名的哲学著作《矛盾论》、《实践论》中也曾多处引证《周易》原文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 古人总结得出了客观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就是“法于阴阳”、“万物负阴而抱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老子《道德经》中曾归纳了万事万物道法自然的七大规律,称之为“老子七律”,老子被尊称为“自然科学之父”,是非常恰当的。“老子七律”完全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的三大规律。“阴阳互根”律,即认为阴和阳是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作用,此消彼长,不断运动变化的。 五行含阴阳就是说:水、火、木、金、土这五种物质为“五”;运动变化叫着“行”,合之称“五行”。《说文解字》“五”写成上下两横,中间一个“叉”。“五行也,阴阳在天地间交舞也。”阴和阳的运动变化可以通过在天之湿燥寒风暑火六气和地之水、火、木、金、土五气反映出来。即“天地之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天地人三才,都有阴阳之象,是大一统的世界。诞生于殷周之际的周文化,其核心是“以天为宗,以德为本”。这个大一统的全体都显现的是一个阴阳消长、五气运行之象。阴阳五行表象的四维之体、时空的“古、今、天、地、人大一统”。儒、道、墨、名、法在这个统一体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阴阳五气之象,道家称之为道,理学称之为理,综合叫“道理”;董仲舒则称之为天。董仲舒的《太极图说》明言阴阳、五行皆出于太极。太极讲述的是五气顺布、二气交感,表明阴阳五行都是气,人得阴阳五行之秀气而最灵,高于万物。人最为天下贵是由于天人相符,由于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 《五行大义》中说,干支是大挠创制的。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它们各分阴阳。其中“癸”是揆的意思,指万物可揆(kuí)度。“癸”指雨露之水,也有闭藏和内在萌生之意。“亥”是核的意思,指万物收藏皆坚核。十天干、十二地支分别与太阳、月亮的运行周期有关。其尾末之处都是一个“藏”字,是故天地人三才的最核心之道是“藏”也!天垂千象,地显万形,人具天地之形象与精灵,是故“天人合一”,天之玄,地之妙,人之精气神,皆为阴阳二气所深藏之故也! 黄峭山公之陵园 阴阳之核心在于藏 万事万物分阴阳而统一,统一的核心在于平衡、和谐,在于藏,藏为万物生存之本。 植物有阴阳之别,而阴阳的交感结晶往往在于果实——核仁,即亥也。妇孺皆知,植物的精华在于果实,果实藏阴阳,藏着繁衍物种的阴阳集于一体的生存基因。那些包裹在坚硬外壳之中的果仁,往往更有营养价值。生长于地上的植物之精华,往往也不如生长于地下的植物之精华,所以,在某时某处,“藏”比“显”更重要。 动物也分阴阳即雌雄、公母。繁衍后代的任务阴阳交配后都交给雌性去藏,藏中发育、生长。所以,非“藏”不可。 天有日月星辰——阳的、明亮的代表物,也有许多看不见的暗物质和空间——阴的,黑暗的代表物。而阴的部分是阳的天体的承载物,是多么重要的“藏物”啊。 地分地壳、地幔、地核由外到内的三层,地核是最活跃的部分,这是藏之至深的结果。 木向上长,长高之时,刀斧临之,风必摧之;火势炎上,外盛而内空,无法经久而不熄;水势流动而润下,可成江河湖海,汇而成势力,可表可里;土可累成高山峻岭,也可深伏地表之下而承载万物,谁堪与之比厚实深重?金又深藏于土中,非提炼而不可成各种金属,非锻铸而不可成器皿,是五行中的至贵者,此乃藏也! 人分男女,即同于天地万物,也有阴阳之别。人体结构之精妙,也在于阴阳五脏六腑。脏者,精气神情性之所藏也。所以说,五脏器的功能在于藏,故可把五脏写成五藏。 一年四季动植物往往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规律。可见冬藏之重要。如无冬藏,哪来春生? “财不外露”是常识,“藏”是动物、植物、人之共性,至真至理之所在也。姜子牙未遇明主而退隐溪,八十岁方遇周文王,实属晚成之幸也;诸葛亮满腹经纶也曾躬耕南阳、高卧隆中,直待明君刘备才出山。孙膑不知藏而深受庞涓之害,险些丢了性命,后装疯而深藏兵法于内心,待机设计逃脱,后用藏兵之计“设伏”而战胜对手。《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之一,杨修,不知藏其才,而遭到杀戮。藏,在诸多人事中充分体现了其精妙!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追求真善美,摈弃假丑恶,这是社会的主流思想,非常正确。然而,过分或刻意去装饰“美”,不仅不能美,而且会招惹许多坏事。美在外,不如美在内;外在的美远不如内在的品质美。古往今来,多少美女一生多波折,结局少有幸福的,正所谓“红颜薄命”、“丑女多福”。杨贵妃一生起伏跌宕,命丧马嵬驿,香消玉殒,令人扼腕长叹。“见素抱朴,少思寡欲”,戒浮躁之性,追内涵之增,以“藏”字当先,美在深处,方是良策。 上官氏之陵园 大智践行者——黄峭山,其高在藏 有人说建阳是闽北古代的文化中心,那里曾有游酢、朱熹等先贤,这是有一定根据的。而建阳的麻沙镇古来交通便利,万顷良畴,商业发达,尤其是印刷业曾一度辉煌,所以说建阳的古文化在麻沙。当然,建阳文化也播及周边县城和乡村。 有人说邵武的文化在邵南,而邵南文化在和平,再进一步说,和平的文化兴盛于坎头、坎下。因为那里有以供奉上官氏的“惠安祠”和供奉欧阳祐的“中乾庙”、“小乾庙(在罗前村)”为代表的“忠烈文化”;那里有着传奇般的人生、其思想超越了时空并有一千多万后裔的黄峭山,他创造了“黄峭文化”;还有太极宗师张三丰。 “上官家族”为抗击外族入主中原而惨遭三次灭族,欧阳祐忠君思想彪炳史册,邵武人民永远怀念之;张三丰一代太极宗师是邵武和平坑池村人,道教的传人确认之,本地也留着一些佐证,如张氏族谱、石刻、道观。然,对于黄峭山,令人叹惜的是,还有人说其“名不见经传,史不载其事”,真乃痴人说梦,井底之蛙,一叶障目!我们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人和事。黄峭山公,生于公元年,即唐懿宗咸通十二年,卒于公元年,享年82岁。他的生平处于唐末及五代时期,社会急剧动荡不安,“藏”为生存之要务,行事之智谋。虽说有争议是正常的,可以百家争鸣,但容笔者也说说黄峭山,这位大智之践行者,他是如何把阴阳学说发挥到极致的,以致世人不甚理解他。 智者,当审时度势,实事求是;勇者,应拼尽全力,敢为人先;仁者,须心怀天下,家国同治。此三者,在峭山公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小隐,隐于山林;中隐,隐于都市;大隐,隐于朝庭”这三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形容黄峭山先贤的一生奋斗的历程。他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努力创新的一生,既开拓进取又深谙阴阳学说并积极实践的终成伟大哲人的一生!正如他的名字一样,黄土不断累积,终成一座陡峭的山峰,屹立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边,高大挺拔! 他少小随祖父生活在家乡,拜师学习医易等各科知识,专心致志,立志高远,静隐村居,潜心研学文武之道,打下坚实基础,为将来报效国家和社会做好准备,这可谓少小时期的小隐——隐于山林。后举义兵,保境安民,立下初功;之后逢唐末动乱,又尽忠护国,为官至工部侍郎,识时势而弃官返乡,出巨资创办和平书院,培养人才,使和平享有“进士之乡”之名达千年之久。这段历程可谓之中隐于都市、大隐于朝庭。这种跌宕起伏的人生旅程,非常人之所能有。这种隐,也就是藏;藏就是他生长于唐末乱世的客观要求与高智慧的激流勇退的结合;这种藏,也就是阴阳相济、阴阳转化的适时之举,从实际出发,随机应变。这需要大智慧、大勇气和大仁义。 八十寿诞之庆宴上,他宣布十八子“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常……”,深思熟虑,毅然决然,好一个“信马”!这种开拓精神,尤其是“避险”精神是多大的勇气才能做得到的!它一举而多得,但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做一件事:藏!藏其子孙后代于千山万水之间,藏其优秀文化于子孙身上,藏其宝贵精神于千秋万代!骏马嘶鸣恋故土,壮士扬鞭拓新乡。千年之后,一千两百多万在册的后裔散居全球各地,应该是人类历史上的罕见一族,也是最大的家族,人才辈出,灿若繁星,为人类的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真可谓举世瞩目。这是“藏”的创举,是阴阳和谐的典范之举。 黄峭山所创立“圈圈学”和“圈圈医学”,它具有划世代的意义,可惜乱世之所需,八十岁那年的大年初六分家时,他把家医之学传给第六子,并立下祖训:“八代一轮转,一脉单传,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行医以修阴功积德为本,济世救人为常”。这个举动还是归结于一个字“藏”! “圈论”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天、地、人、道、兵、武、医、杂等八大领域。它是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生命科学为一体的宇宙学说”——引自《黄氏圈论》黄传贵。 “圈圈学”和“圈圈医学”藏了千年之久,可谓深矣。世人很难理解他的深意。大多数人会想,他的为了保护家族利益的小农经济意识在左右着,有理。但笔者认为,他是为了保护后代的生存条件不得已而为之。你们想想,“圈圈学”涉及到天、地、人、道、兵、武等八大领域,其中社会科学方面可能触及封建帝王集团的政治和经济,尤其是军事上的利益,因此会招致灭族。唯有深藏不露,才能避险。“圈圈学”是黄峭文化中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黄峭山公,他一生勤勉好学,集儒释道易于一身,他深知这个“圈圈学”属于“道”的层面,又兼有大量的“数术”,必须在黄家内部秘密地流传下去。这又是阴阳结合的一个典范。 乾卦中的“潜龙勿用”告诉我们“君子尚居下位”;谦卦:下艮上坤,为高山屈于卑地之下貌,即把高山藏于大地之下。谦卦讲了守国守家守自身的要道就是谦。谦虚就是要藏物藏才,藏得其所,藏得其妙。古河图、洛书都把“五”放在中央,“五”就可以深藏在中央,能得四周之拱卫。“十”就藏在中宫“五”的同一格中,明“五”暗“十”在一起。《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黄峭把“三生万物”的“三”说是“中”,主张“中生万物”。也许这是受古河图、洛书的影响或启发,“中”藏在九宫之中宫。天地人三才,人居天地之中,而人是最可宝贵的,所以,他以身教胜于言教之法,娶妻三房,生育21个儿子。“人”是最根本的、最有活力的“中”。多生子女就是藏,就是“中”。其后裔在不断迁徒中,采取远缘结亲的方式,又效法黄峭,多妻多子,把“中生万物”发挥到极致,所以其后裔的人口能快速增多。“黄流越千里,一脉超千万”,后裔遍及海内外五大洲,创下了人类历史上家庭繁衍和人口再生产的一个奇迹。“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就是其后裔众多人才中的一个,是“藏”的结晶。 “和平钱庄”藏金银财宝,“和平书院”藏诗书礼仪和治国安邦之才。“天葬”宝穴藏着他的“骨气”,层层藏,藏着一个值得骄傲的大家族。 笔者,客居邵武,第一次听到“黄峭”之名,就是由“天葬”传说中而得之。 和平镇所在地四周高山峻岭,中央一条山岗自北向南延伸着。山岗上建起了古镇。古镇外的四周,是个四水归堂的盆地,盆地中最主要的河流自西北向东南呈S形而缓缓流淌着。S形的河水之两侧,有着广阔的田野,像阴阳两鱼。黄峭山公之陵园就座落于西北隅的一处山谷里。山谷左右两侧的山体入口小且弯,而且两山紧紧依偎着,像一对夫妇相互簇拥着。在山谷尽头,一个隆起的山苞,便是其陵墓所在地。在墓台上往南看,青龙横案外,有三个几乎同样大小、高低、形状的山头,像三只香炉;但在墓碑的方位看,只见左中两个山头,可见它们像一对丰满的女性乳房。此处宝地可以有多种名称,如“天葬地祭”,“少女遮羞”、“双乳哺婴”、“外洋巨舰”、“太极鱼眼”。但无论怎么讲,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阴阳交汇的和谐之藏!这个“藏”字了得!它体现了黄峭先哲深谙易学之理。“葬者,藏也”,藏风聚水是其两大要务,而藏风为上。“藏、聚”二字其理相通。藏风聚气是最紧要的。四灵齐备,才能藏到极佳状态。黄峭陵园做到了。所以说,他是一个能“藏”而且善于“藏”的大智先哲,“藏”字贯穿了他的不平凡的一生,连同他的身后。当然,笔者坚信,他的陵园是他自己生前选定的,并且有一定的根据。另外,其三位夫人各有陵园,也是“藏”的佳作。 第一个夫人上官氏陵园位于和平镇黎舍村的一处山顶。路途遥远,高不可攀,藏在云雾缭绕的山巅,人迹罕至,犹如仙境。其藏之高妙,确实令人惊叹不已!你看,该陵园建在一处山顶,墓前居然有一个天然的圆形水池,过去有股清泉汩汩而出,四季不涸;现在也常年蓄水,盛夏之际,还可见蝌蚪在池中畅游。故被地师命名为“天池穴”。天池之水,贵为一等之水,水量虽少,亦足显高贵。墓穴建在天池之北的略呈凹形的斜坡上,其左方自然向前延伸的山体紧紧环抱着天池和墓园,与右方的山体几乎完全相交,只在西面留出一条不足两米宽的通道,即青龙与白虎两山相接从而形成一个大的椭圆,把墓室、墓台与天池有条不紊地包裹着,像大地母亲伸出双手把一个婴儿紧紧地抱在怀里。而且,更奇特的是,左青龙山横围成案,在正前方是平的,而在与右方的白虎山相交处却高起许多,像龙头抬起,可称之为“龙腾”;而白虎山驯服之势明显,龙虎配置绝佳!笔者只在古书上见过。在墓台上可见,左方青龙山外,层层叠叠、山峦逐层下降,与右方对称,犬牙交错般地紧护着宝地。在案山正前方约八十米开外,低伏着一座金形山,像个金元宝;若与右侧几个山峦连起来看,像一只两翼张开,凤尾翘起的凤,由西向东飞至,来接仙女归天之感油然而生!若把“龙腾”之形与此处的“凤舞”之状结合起来看,此处宝地就可叫做“龙腾凤舞”之穴。穴之后山,连起多座高山,后面的山比前面的山高。像多重屏障,共同保卫着尊贵的主人,此穴可谓之“天池之隐”。第二个夫人吴氏之墓座落在和平镇坎头村一处矮山之上,在峭山公墓左前方,坐子向午,左右两侧梯田外都是青山环抱,双水汇聚后出左前方。墓地所在山虽不高,但从高处看,其山形像一只田螺,故地师命名为“田螺坑”。此地离村很近,好一派田园风光,其意在于“归隐田园”,也算恰如其分。笔者觉得此穴应叫“螺恋田园”。第三个夫人郑氏之墓也在坎头村,在峭山公墓的右侧的某山谷里,坐午向子。远离农庄村落,在一处清幽的山谷中,显得寂静无声,茂密的山林把它掩藏得严严实实,只有到了墓地所在地,才能发现它。它的右前方是一片梯田。在墓地上看,右前方山形,即梯田边的高山,像五只耕牛,头朝下方,地师叫它为“五牛饮水”。此穴可谓之归隐于山林。“天池之隐”、“田园之隐”和“山林之隐”都充分体现了“藏”之要义。笔者有理由推测,作为易经高手的峭山公,他生前至少选好四处陵墓之所,甚至营造好它们。四个墓地:峭山公陵园及三位夫人的陵园,都贯彻了一个原则:归隐——藏。其手法高明,因地制宜,但如出一辙。 天藏玄理,地藏宝物,人藏奇才,植物藏果,动物藏实,大大小小,万事万物都藏其精华绝妙。黄峭山公,邵南文化的先驱者之一,能穿越时空的一位圣哲,岂能不洞悉“藏”字之妙哉?他宁愿被人误解,也要做作一个“藏”者。他的一生经历之隐(小隐、中隐和大隐)、遣子避险之隐、圈论学术之隐、“中生万物”之藏和陵园之隐,实系高妙、高深、高远之藏,非经一番细究,是难以知晓的。隐或藏实乃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是哲人所为也。峭山公还藏着什么,有待诸君或后世贤者去发现。笔者愚钝,但深爱盆地之形,文化昌盛之热土,忠勇为先,孝义为辅,智创自如的黄峭圣哲等融于一体的邵南,故有所心得,抛砖引玉,还望诸君批评指正。本文得到黄流坚、黄邵辉、黄少华、汤富军、黄勇英等先生的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年10月25日于邵武 附:作者简介 陈金焕,邵武职业中专学校英语老师。年毕业于福建师大英语专业自考大专,年福建教育学院英语专业函授本科毕业。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多篇散文见报。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owuzx.com/swxx/1550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