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在跟外地的朋友聊起武夷岩茶时,常有人会好奇地问:“武夷岩茶这么有名,能跟我们讲讲它的发展历史吗?”既然有这么多朋友好奇,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系统而详细地说说有关武夷岩茶的发展历程。 在介绍“武夷岩茶”的历史之前,我们先要对“武夷茶”和“武夷岩茶”这两个概念进行一下区分,因为我发现很多人会把两者混为一谈。“武夷岩茶”是“武夷茶”发展到18世纪中叶之后才出现的属于乌龙茶类的“武夷茶”。而在多年的武夷茶发展史中,由于生产工艺、社会需求等的不同,武夷茶曾以蒸青团茶、炒青烘青绿茶、乌龙茶等形式出现。所以,武夷岩茶是在武夷茶的基础上创造而来的。又由于早期的武夷山属于建州,因此武夷茶也是建州茶的一部分。以下这张思维导图,概括性地介绍了武夷茶的发展以及各个时期出现的名称。 武夷茶的发展史 翻开历史文献可知,武夷山生产茶叶的历史十分悠久,从《“濮闽”向周武王贡茶谈起》文中得知,早在商周时,武夷茶就随其“濮闽族”的君长,会盟伐纣时进献给周武王了。 南朝:武夷茶就以“晚甘侯”著称于世 据考证,“晚甘侯”最早出现于南朝(公元—年),是尚书右仆射王奂之子王肃死后,同人送给他的谥号,以表其节。王肃这个人,在南朝是个谏官、诤臣,“御使都谏”。因王肃嗜茶,故同人送给的谥号为“晚甘侯”,这是“晚甘侯”最早出现的时间和来源。 据此陈椽教授推断武夷茶约在南北朝时起源。这与茶史专家郭孟良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茶叶生产已遍及东南各地,茶产区域已初具规模”的观点相一致。 西汉:武夷茶初具盛名,已有制茶传说 汉代,武夷山是闽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越国灭亡后,勾践后裔在武夷山建立闽越国。后因国王余善与汉朝对抗,在公元前年,汉武帝派军灭了闽越国,并诏令将闽越民举迁至江淮之间,以虚其地。 从汉代起武夷山就被中央政权视作祭祀的一部分,汉武帝封禅名山,曾经“祀武夷君用乾鱼”。在祭祀武夷山的过程中,寺观住持以茶待客,奉祀官视此茶为神物,晋献于帝王,遂以建茶进贡。汉代的茶叶是将鲜叶用木棒捣成饼状茶团,晒干或烘干存放,饮用时将茶团捣碎食之,更多的被列为药用,茶叶的制作工艺并不成熟。 唐代:成为士大夫上层贵族的馈赠佳品 唐玄宗于年诏封武夷山为“名山大川”,道教将武夷山列为“三十六洞天”之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佛教寺庙也大兴,武夷山名声日高,武夷茶也随之被奉为珍宝,在当时已有一定的知名度。 武夷茶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唐朝元和年间(公元—年),孙樵写的《送茶与焦刑部书》。在赠送武夷腊面茶给达官显贵的一封信札中,孙樵用拟人化的笔法称武夷茶为“晚甘侯”,书中写道:“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请勿贱用之!”由此可见,在唐代,“晚甘候”已经成为士大夫上层贵族的馈赠佳品。“晚甘”有甘香浓馥,美味无穷之意。“侯”,是尊称。“碧水丹山”是南朝作家江淹对武夷山的赞语。当时崇安县尚未建置,武夷山属于建阳县,故信中称武夷山为“建阳丹山碧水”,因此说孙樵所送的茶乃是武夷山所产。唐乾宁元年()进士、秘书省正字徐夤的《谢尚书惠蜡面茶》(系福建最早的茶诗,已0多年)诗中写道:“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草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腊片,啼猿溪走木兰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这里面诗人不仅高度评价了武夷茶,而且说明当时的武夷茶已从研膏转为腊片,且印有飞鹊等装饰图案。 宋代:武夷茶处于鼎盛时期,主要制作龙团凤饼茶 宋代饮茶方式日益讲究,从煮饮改为品饮。当时对于名茶泡饮,主要目的不在于解渴,而在于鉴赏。 北宋太平兴国初年(),朝廷特置龙凤模印,遣使到建州,督制、查验和监送龙凤团茶到京师,龙团凤饼从此诞生。大文学家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就有“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的诗句,赞美武夷茶。明人许次纾在其《茶疏》中记述人们对武夷茶的评价时说道:“江南之茶,唐人首称阳羡,宋人最重建州,于今贡茶,惟武夷雨前最胜。” 北宋嘉佑年间(~),文人兼重臣丁谓、蔡襄等先后为福建漕运官,都亲自到过建安、武夷山一带掌管茶事。他们为了投合朝廷帝王所好,各自标新立异,刻意督制新的武夷贡茶品种,造成劳民的严重后果。文学家苏轼为此赋《咏茶》长诗一首讽之:“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茶,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宋徽宗《大观茶论》称,武夷等地之茶“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名山、名水、名茶、加上名人赞扬渲染,武夷岩茶身价更是不凡。南宋以后,来武夷山游览﹑讲学﹑隐居者日增,武夷山极为兴盛。在当时已盛行游山品茗、斗茶分茶。而且,与儒、道家也产生了密切关系。理学家朱熹在武夷山收徒讲学,以茶醒心,以茶解困,以茶交友,对武夷茶情有独钟。 元代:设场专制贡茶 元朝至元十六年(),当时浙江省平章的高兴路过武夷山,监制了“石乳”茶数斤入献皇宫,深得皇帝赏识。于是在元代,武夷茶正式成为贡茶。元大德五年(年),由高兴之子高久住任福建省邵武路总管,奉命到武夷山监制贡茶,并在九曲溪之四曲南畔建皇家御茶园,制作贡茶。崇安县令张端本督制,孙瑀坐园监制,时有场工户,制龙团凤饼多时达饼充贡。由此可见,当时武夷茶已大量进供朝廷。武夷茶入贡时间长达年。 而具有浓厚民俗色彩的“喊山”仪式就兴起于当时的武夷山。在御茶园的东边筑有喊山台,每年的惊蛰,在此举行开山仪式。其上为喊泉亭,有井为呼来泉。旧志里写道:祭毕,卒鸣金,击鼓同声喊曰:“茶发芽,而井水渐满。”因为御茶园的设置,使得团茶能在南宋之后仍有所延续。元代团茶除生产重心由北苑转移至武夷山的御茶园,在制作技艺上并无重大改进。且茶艺不如宋朝雅致讲究,斗茶、分茶的茶艺也渐渐敛迹。 同时,由于茶税增加,团茶的制作不再拥有市场意义,渐渐出现散茶的制作,至明代政府下令废团改散,龙凤团茶至此消失,北苑龙焙不再。 明代:罢造龙团,改制散茶 明洪武二十四年(年),随着朱元璋颁布“罢龙团,改制散茶”的诏令,武夷茶逐渐由蒸青团饼茶改为晒青、蒸青散茶。因为散茶保留了茶叶原有的色、香、形、味,故而提高了饮茶的情趣,推动了品茗艺术的发展。同时,由于制茶工艺的简化,大大降低了茶叶成本,从而促进了散茶的商品化,也奠定了岩茶制作的始基。 明后期,崇安县令招黄山僧传松罗炒青绿茶之术。炒青相较于蒸青,有着非常大的进步,故而武夷茶名声大震。明人徐火勃在他的《茶考》中记载:“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转,鬻之四方,而武夷之名甲于海内矣。 清代:制出半发酵的乌龙茶 武夷岩茶(乌龙茶)初始于明朝后期,随着时间的发展,其制作技艺在众多制茶人的探索中逐渐变化,在明末清初时形成了岩茶的雏形。福建同安人阮旻锡入武夷山为僧,法名释超全。在他的《武夷茶歌》中对武夷茶历史、种植、管理、采、制、炒、焙、品诸方作了吟唱,其中“大抵焙时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温”似乌龙茶制作工艺。在王草堂的《茶说》中也提到:“武夷茶……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阳羡芥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罗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色乃焙色也。茶采而摊,摊而摝,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得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对此,当代茶圣吴觉农还作了评述,他说“直到现在,属乌龙茶类的武夷岩茶初制法,还离不开上述的基本特点”。当代茶叶专家、乌龙茶泰斗张天福也说:“乌龙茶继武夷茶之后,为半发酵茶,产地由武夷传到建瓯、安溪各地,并传入台湾。”释超全在《安溪茶歌》中亦有“溪茶(即安溪)遂仿岩茶样,先炒后焙不争差”之句。由于制作工艺极为精细,加上武夷茶叶内质优异,制出的武夷岩茶既没有绿茶之苦涩,又没有红茶的浓烈,却兼取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因而颇得茶家和世人的好评。 众所周知,武夷山是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据考证,乌龙茶制作工艺起源于武夷山的主要原因是:武夷山道路曲折陡峭,山高风险,茶树分散在方圆百里的不同地方,采茶时要翻山越岭,茶叶采摘后无法及时到厂,在野外行进中,被晒,如萎凋;在茶篮和茶篓被抖动,如做青。这样部分变红发酵,无法做成绿茶,茶农则顺之炒揉、焙烤,使兼具清香、甘醇。这是茶的内含物得到转化所致。这种由于环境所致的无奈之举,却创造出半发酵之乌龙茶,武夷山因此成为乌龙茶的发源地。明末清初形成的岩茶制法雏形也影响到武夷红茶的创制。武夷红茶产地在武夷山西区的桐木关,与武夷岩茶产地武夷山东区崇安县相距仅40多公里,制茶的方式和采摘时间有很大不同。年,荷兰商船首次来到中国,带回少量武夷山红茶,自17世纪初起,荷兰人将武夷红茶贩运至欧洲并得到上层社会的认可,将其视为身份高贵的象征:“武夷茶色,红如玛瑙,质之佳过印度、锡兰远甚。凡以武夷茶待客者,客必起立致敬。武夷红茶因意外销往荷兰,同时也带动了明末清初整个武夷茶的外销。 民国期间:乌龙茶制作工艺更趋科学,并上升为理论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沿海大部分茶叶基地受到践踏,一批茶界有识人士,便选定既产名茶且日寇未及的武夷山作为发展研究基地。他们负笈提囊,翻山越岭来到武夷山,先后有张天福、吴觉农、庄晚芳、王泽农、庄任、吴振铎、林馥泉等,经历十二年苦心经营“示范茶场”,筹办“茶叶研究所”,致力中华茶事。他们在武夷山开茶园搞试验,取得许多成果,如试制成功“九一八”揉茶机、林馥泉在此期间撰写的《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一书等,将武夷岩茶的工艺上升为理论,为茶业发展作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国家改革开放,武夷岩茶经历了从恢复发展到现在的快速崛起发展阶段。 年,武夷山茶叶研究所对大红袍经过十多年的反复实验,无性繁育获得成功,免除了断代之忧,保持茶王大红袍的特征,并经省科委鉴定通过。 年武夷岩茶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种》,规范了一系列生产、制作、产品标准。 年6月武夷岩茶(大红袍)手工制作技艺被国家文化部确认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山大红袍和正山小种红茶获国家商标局核准证明商标,进一步提升武夷茶的声誉与地位。 年,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创作的第五部印象作品—《印象·大红袍》在武夷山正式公演。同年,武夷山市政府申报的“武夷山大红袍”被国家工商总局新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总结 总结而言,武夷岩茶的发展从建茶开始,经历晚甘侯、研膏茶、蜡面茶、石乳,制作方法不断改进,发展到龙凤团茶,再因政策和市场的调节作用产生散茶形式,在原来制茶的基础上焙、酵皆有,初成雏形。后因战乱意外出现武夷红茶,同样风味独特引人神往,二者共同成就了武夷茶。至清代,岩茶迎来制作的成熟与受众的认可,达到发展史上的巅峰。清朝末年,由茶叶外销导致的贸易逆差使英国开始盗取茶叶制作技术和优秀树种在印度开发新的茶叶供给地,并在对华贸易中输入鸦片对抗中国政府的“以茶制夷”政策。与此同时,武夷山附近江西、广东、福建等省区也开始从事茶叶制作,参与外销市场,催生了祁门红茶等众多红茶品种,武夷茶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之清政府对茶叶征收的高额税款使得武夷山茶业难以为继,诸多原因最终导致了武夷山地区茶业的衰落。建国后,岩茶生产逐渐恢复,近年来,作为一种休闲文化产业,社会上饮茶品茶的热潮再次兴起,武夷岩茶重新获得大众的喜爱。 感谢您的白癜风治疗方法最好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