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偓当年赴七闽,舟行过此倍凝神。江边石上知谁处,绿战红酣别是春。往事几多书不记,仙源依旧地无尘。花光柳色今何限,更有才人胜古人。”这是李觏著名的一首诗句——《韩偓集有自抚州往南城县舟行见拂水蔷薇之诗南城吾乡也因题八句》。此诗为作者读了韩偓辞别危全讽入闽避乱路过抚州逆水去南城路上写的诗有感而就。韩偓的诗中提到了“拂水蔷薇”——《三月二十七日自抚州往南城县舟行见拂水蔷薇》:“江中春雨波浪肥,石上野花枝叶瘦。枝低波高如有情,浪去枝留如力斗。绿刺红房战褭时,吴娃越艳醺酣后。且将浊酒伴清吟,酒逸吟狂轻宇宙。”而灵谷峰恰处抚河西岸,是水路去南城的必经之路。李觏“南城吾乡“说路过他的家乡,据现在专家考证,李觏老家虽然在汝水的上游,现资溪县船山叶源(原属南城县南城镇),根据诗意,李觏诗中的“仙源”必定是抚河中临川到汝水口中的一段。

邓小年《韩偓年谱》按:偓自南城至福州,当取道邵武(今福建邵武),自邵武取水道邵武溪(今富屯溪)、入建阳溪(今闽江),至福州。韩偓南下去福建应该开始坐船沿着抚河而上,到了南城“游源”附近上岸,再经过南城东南由杉关进入福建。这也是到福建的距离最短的一条抚州驿路,五代时已不太好考,但宋代时这条驿路为:临川驿-建昌军南城县游源驿-盱江驿-南城驿(“南城驿(宋时有),城东南隅。”)-硝石驿-蓝田驿-新城县凤池驿-黎滩驿-飞鸢驿。同治《新城县志》卷2《邮传》云:“飞鸢驿在县东六十里,宋绍兴间建。今迁杉关,属福建。”飞鸢驿清时迁往杉关,可知宋时当其离杉关不远。驿路至此经越杉关而进入福建境内。游源驿处于抚河盱江和汝水相汇处。

灵谷山仙源在饶氏谱上出现的频率也极高,此地是否饶氏谱上汉宁公逃难的“临川仙源乡”?我们仔细查对灵谷山周边地名,发现在南城白干附近出现的地名,在灵谷山周边几乎都能找到同名。二地必定有很深的联系。

“灵谷山”,位于抚河东岸,抚州市临川区湖南乡坪山村境内,这座道教名山山位于江西省金溪县、临川区、东乡县三县交界处。《环宇纪》载:“山中有石灵像,因以为名。”《道教大辞典》记载:灵谷山,道教名山。在江西临川去郡邑三十里,山颠东有牛牯石,南有洒酒泉,西有石门关、退心石、瀑布泉,北连文印峰,山之半有南北二井,水清洌不竭,井旁立驻云亭、棋枰石,有灵鹤常集;其下西南第二峰为谢灵运洗墨池遗迹。盱江之水萦回于前,西有龙虎之尘湖、琵琶、云林诸峰,与巴陵、华盖、芙蓉、军山、麻姑、羊角诸山,环峙互拱,巍巍壮观。历代常有隐士栖居其间,胜迹颇多,并有隐真观于其间(见《岘泉集》卷三《灵谷山隐真观记》)。

隐真观东北山中葬有王安石祖父及岳父母;山南有金溪千年古刹疏山寺和现代名人何应钦祖籍的金溪“车坊”;南侧的黄远山有明末兵部尚书、抗清名将、湖南乡大塘揭家村人揭重熙率兵所掘的长约六、七华里、连通数山的世所罕见的“抗清洞”和已拆建水库的白马寺。西坡的戴湖虽已淤塞,却是唐代诗人戴淑伦任官抚州时兴修的水利工程;北面崇山竣岭中,有可与灵谷峰石门关瀑布相嫓美的瀑布和古书院遗址,颠连远许,是有口皆碑的天造岩洞“神仙崖”等。

灵谷峰寺原为道观,道教名山灵谷峰主峰上。始建于东晋末年,北宋东历年间,有前、中、后三殿和斗姥宫,观随山势分层建有前殿,后殿和观音阁,气势雄壮。“灵谷下院”是祭祀谢灵运的一座寺庙,又称“灵谷王祠”,也叫“龙王庙”,位于丁家山(年拆除,老虎坝新建)。注意,此地又出现大家所熟悉的“龙王庙”。

这里是据临川城区比较近的一处道教圣址,诸多名家留有笔墨。

披衣石掣练泉,桓氏《临汝记》曰:“灵谷山半岩有瀑布,晴日望之如掣练。”——隋·杜公瞻《编珠》卷一。

灵谷山在县东四十三里,山中有石灵像,因以为名。按荀伯子《临川记》去:“悬岩半岫有瀑飞流,分于本末,映日望之如掣练。”——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江南西道八·抚州》卷一百一十。

灵谷山在府城南四十里,中有石室灵像。《临川记》去:“悬崖半岫有瀑冰流,分于木杪,映日望之如掣练。”宋王安石《灵谷诗序》:“吾州之东南有灵谷者,江南之名山也。龙蛇之神,虎豹、翚翟之文章,楩楠、豫章、竹箭之材,皆自山出,而神林、鬼冢、魑魅之穴与夫仙人释子,恢谲之观,咸附托焉。至其淑灵清和之气盘礴委积于天地之间,万物之所不能得者,乃属之于人。”——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五十四。

灵谷山在府城东南四十里,诸峰连抱如障。著名者曰:“文印峰”。上祀三仙,曰:“隐真观”。山中有石门、驻云亭、退心石、棋坪石、古牛石,南北二井。其有属金溪,其阴属临川。山半瀑泉春夏益壮,宋曾季狸诗:“旧闻《伯子记》,已得灵谷名。隐然望此州,奇胜称山灵。”——《江西通志·抚州府·山川》卷十。

临川灵谷,铜陵诸峰环列于屏障。其俗风流儒雅,喜事而尚气。有晏元献、王文公为之乡人,故其人乐诗书而好文词。(《谢逸文集序》)——《江西通志》卷二十六。

谢灵运,夏阳人。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宋祖登祚,征为秘书监。以疾免官,性好游览。为孟顗所奏,太祖知其见诬,迁为临川内史,赐秩中二千石。在郡游放不异永嘉,铜陵、石磴、灵谷、墨池皆其遗迹,弟惠宣亦为临川内史。——《江西通志》卷六十二。

灵谷山,旧志云:以谢灵运游此得名。《环宇记》云:以石灵像得名。其上祀三仙,曰:隐真观。王安石读书其上。旧有石碑刻灵谷十胜,曰:洗墨池、石门关、驻云亭、退心石、棋坪石、古牛石、文印峰、南北二井、洒酒泉,瀑布泉、春夏特壮,其西北界临川,在金溪县西十八都,距城七十里——《金溪县志》(同治版)之山川。

谷口有谢灵运祠。游颋云:灵谷以康乐名,夫人而知之,如匡庐之以匡公名,武夷之以彭祖二子名。然考之《图记》,南都有灵谷寺,关中有灵峰山,信州之福地轩亦有灵山,建武之洞天亦有灵谷,则灵之为灵,恶知非柳柳州之适符于柳耶?山有白玉蟾联云:雨过玉箫清夜月一庭黄鹤舞,云深丹灶冷春风几度碧桃开。——《临川县志》(同治版)之卷三。

从临川沿着抚河而上,在灵谷山西南,疏山寺北,为“大仙岭”。在同治金溪县志地图上(祥见本书附汝水口)云“即接云峰,上建吕祖庙,今废”,在疏山寺与大仙岭之间,有一“古竹铺”为古代交通要道。县志上介绍浒湾时说“明初,金冠里许湾无市惟古竹有之,后以舟楫辐帱市遂集于此。”所以,以前古竹是比现浒湾更早的古镇。建宁饶氏谱介绍说勋公有一支迁此,后迁毛陶峰再迁福建。

而灵谷山以东,金溪县,琉璃乡有多处在唐未五代时迁移至此的饶氏村落:枥塘、东边饶家、饶寺。年版《金溪县地名志》有记:“枥塘:在琉璃岗西北4.5公里的岭脚下,58户人。后汉时(-),饶氏由鄱阳迁来。后徐乐叔由本地薄塘分迁至盯,至今15代,因建村于一片枥林边,靠水塘,故名。东边饶家:处琉璃岗以北偏西4公里的岭脚下,前临小溪。53户,人。《饶氏宗谱》:后汉时,饶清旦从鄱阳避兵迁来卜居。因村处当地饶家之东,故名。”上文介绍过鄱阳、余干和饶州的关系,地名志中的“鄱阳”极有可能就是金溪县立县之前属饶州的区域。

现百度地图上标“栎塘”的这个地方,就是五门饶氏谱上所的“枥塘”,北宋征辽阵亡的司旦公就葬在此地。在宋元明清都不断有饶氏从各地迁移此附近安居。

我在前文《试论饶氏江西始祖文化成因-丰城介山正公与临川植公饶氏谱世系比较》一章中指出:临川述陂二世伯纯(讳球)与刘氏合葬灵谷山,伯文(讳郁)居东林与熊氏同葬灵谷山;三世叔茂与周氏合葬金沙堆,四世叔茂长子,祖骞,讳闵居西院与陶氏合葬桐源,叔茂次子,祖旋,讳干居东院;五世怀璧,怀英。述陂在临川城西北方位,到灵谷山还是有一段距离的,介山与现临川谱的差异我已经在《试论饶氏江西始祖文化成因》有了论述,述陂二世伯纯公远葬灵谷山来看,此地可能有祖坟山。

(丰城介山谱,世系)

我们不姑且不去讨论谁为述陂始祖,先看世系中有用的资料,其中介绍,正公子伯文公葬灵谷山,

《丰城介山彦明公传》:讳正行三五,于唐天宝丙戊年以词赋中进士,授左拾遗言时政忤权奸李林甫旨欲厚遣之因公论得从轻调公遂上疏辞职归田,后游学于抚东述陂里遂择居焉为述陂之始祖,殁葬狼立墩,配吴氏附葬公右钳云佳墩天成,狼立其名山远水长,周迥坦平,一世00二世平平,三世田产增四世衣冠荣五世税百城,自兹徃旃厥科绳绳,子二伯纯伯文

伯纯:讳球行三六于唐贞元己已生,授承务郎德庆府端溪县丞,娶刘氏殁葬灵谷山,子四:叔茂、叔成、叔机、叔戴。

伯文:讳郁,行四四,居东林于唐贞元辛未生,配熊氏,殁葬灵谷山

而《新干砚洲饶家老屋谱》有记“植公:字彦立,葬仙源乡”《资溪枥木饶氏谱》也有同样的记录。如果使用数学中的逻辑关系去推理,“灵谷山”至少在“仙源乡”范围内。

至此,“临川仙源乡”水落石出。

饶氏谱上记,怀英公葬桐源,其妻葬西窠,此西窠按临川谱为“西仙窠”是否此桃源窠?在前文有介绍怀英公葬在凌云山南面,目前在饶氏谱上仍没找到支撑。

柘冈:山名。在今江西省金溪县西,与临川县灵谷山相接,旧有宋王安石读书堂。王安石《柘冈》诗:“柘冈西路花如雪,回首春风最可怜。“我在前文也分析过王安石头的另一首诗《将母》中的“白邗阴”就应该在此区域,而不在江苏。金溪“白犴岭“方位在其南。这个柘冈与饶氏罴公谱上的“元亮公原葬柘湖”有关吗?根据王氏族谱柘冈已经建了水库,真成了湖。

前面说了,临川得名自临汝二水,”汝水”上流金溪县芦河二岸都是饶氏传统聚居地,东面则是南城白干(地图见附同治金溪县志)。汝水在临川南与盱江汇合后,抚河从此段以下也称为“汝水”了。黎川德胜关饶家边的饶昌永提供家谱:“世居饶州鄱阳,后随子迁抚州汝水,仙源乡时,公尚未居建昌地,葬宜在抚州,但**南丰白舍郭宅坑有公坟墓碑记,意者当日*葬于其地耶抑或后世改葬耶“。这个汝水已经是代指整个抚河,也就是临川了。所以,提及某地,一定得注意看语境,随着城市中心不断向北移,临川仙源乡,在熊公开基述陂后,述陂也有人称为仙源。这种地名北移的现象非常多,如上文中的南城华子岗,金溪石井,后车,桐源,均能在现临川找到呼应地名。这可能和先有南城县,后才划临汝县有关,有些地名会沿用,有些则是随道教传播或百姓迁移带入新址。

这种随行政划分而产生地名迁移,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象,在道教中也常见,如乐安华盖山(原属崇仁),现在叫大华山,在其周边,几个县临川、新干、黎川都有山峰被取名华盖山,或云盖山。在白干北,在同治金溪县志,也有地名叫郭仙峰(应真山,一名郭仙峰,山势高耸,下瞰清江在黄溪北岸,距城四十里)。《读史方舆纪要》说建昌府“又郭石溪,在县北三十里郭仙峰下,府东境诸山之水,络绎环流,北至泉口,会于饔诮。”

《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六江西四:灵谷山府东南四十里。诸峰环抱如障,其阳属金溪,其阴属临川。山多林壑,百物所钟,府境之大山也。受临川文化与饶州文化双重影响,在灵谷山西面,金溪县境内,仍有北源,西源,南源等地名。

未完待继……

(以上内容节选自香港文艺出版社《饶氏春秋》。版权所有)

更多祥细内容请







































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在哪
中科医院以品质领跑行业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owuzx.com/swzx/1026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