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侠小说《神雕侠侣》里,他是功夫仅次于郭靖的二号武林高手,到了《倚天屠龙记》,他变成了主角张无忌的师公,那时他年龄超过百岁,剑法如神,轻功冠绝天下,内功更是深不可测。

在以元末明初为背景的金庸武侠巨著里,他如神如仙般存在,百姓们对他推崇备至,膜拜不已。

而这位人物,便是家喻户晓的武当派开山鼻祖,一代太极宗师张三丰。

张三丰作为民间传说,武侠小说,以及影视里的“红人”。围绕在他身上的故事,也是多如牛毛,甚至说他活了一两百岁的事情,也是被传得有鼻子有眼。

那么张三丰这个人物,到底是小说杜撰,还是历史上真有其人?他到底有啥传奇经历,为何会如此被后世“宠爱”?

一、历史真有其人,并且还有个接地气的名字“张邋遢”

各种小说,以及影视剧里,张三丰也曾被刻画成各种版本,有的是反映张三丰的武艺,有的可能重点去描述张三丰那超过百岁的修道经历。但从诸多事情上分析,张三丰总会给人一种“不真实感”,仿佛他就像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传说。

但事实上,根据某些正规史料记载,明朝初年,还真有张三丰这么一位“道家”传奇人物,并且早年间,他也不叫张三丰,而是有个很接地气的名字“张邋遢”。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根据史料:明朝嘉靖年间编的《邵武府志》,清朝咸丰年间编的《邵武县志》,张三丰属于邵武县人,也就是现在福建省的邵武市。

不过也有记载说张三丰是辽东懿州人,但从史料真实性,以及描述详细程度分析,张三丰是福建邵武人,更有说服力。

张三丰在成道之前,跟普通百姓无异,并且由于年轻时候不修边幅,衣服脸庞总是脏兮兮的,因此,周围人习惯叫他“张邋遢”。

别看他平时总是一幅邋遢像,但张邋遢家里却并不穷。据史料记载,张邋遢年轻时,家里是有房又有田,而且好田还不少,父辈们的积累,张邋遢从小就过着丰衣足食的小康生活。

在古代社会,或许只有解决了温饱的人,才会更多地去最求内心里的“梦想”,从小不愁吃喝的张邋遢,不仅写得一手好字,而且诗词作品造诣也颇深,而且成年后,还考取功名,成了博陵县令。

从这些情形来看,张邋遢虽然外表不修边幅,但家境殷实,也不缺乏个人才华,还有令人仰慕、旱涝保收的“铁饭碗”,俨然是一个成功人士。

从古至今,像张邋遢这种成功人士,从来也不缺媳妇,张邋遢娶了一房贤惠妻子,并且还育有儿女。在平常人眼里,张邋遢有那么好的工作,妻子贤惠,儿女双全,本应该去享受这等美好的生活才对,但“成功人士”的内心想法,或许普通人难以理解。

二、颇具传奇的修道经历,及道名“张三丰”由来

张邋遢在事业上本该努力谋求高升,生活上享受妻贤子孝的年纪,却对道家学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达到痴迷的程度。

他平日里,最喜欢跟别人聊道法,一旦涉及道法,张邋遢那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跟人聊上三天三夜仿佛都不解渴。并且除了喜欢道法,张邋遢还有个炼制丹药的爱好。确实,富裕的经济条件,也给他这些爱好提供的巨大的经济支撑。

张邋遢从小就有个云游四海,求仙问道的梦想,再加上长期痴迷于道法研究,以及练制丹药,这愈发加深了张邋遢对内心梦想的渴望。

于是,在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之时,过腻歪了日复一日,富足规律生活的张邋遢,内心里下定了决心,撇下妻儿,辞掉工作,去追寻“云游四海,求仙问道”的梦想。

有些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虽然张邋遢从小就渴望云游四海,但真到了要离开亲人,从此以修道为生之时,张邋遢内心也有过剧烈的挣扎和彷徨。

后来,为了减轻这种离别时的痛苦,张邋遢选择在天刚见亮,却又没完全亮的情况下,留下一份书信,狠心阔别了妻儿。

张邋遢去云游四海,求仙问道,可不是简单的出去“旅游”一段时间,而是要彻底告别凡尘,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出家人。

他用这种绝决的方式离家,也说明那时候张邋遢内心已经下定决心去开启新的人生,目标就是成为道家里有位次的人物。

按照传统出家大户“少林寺”的说法,出家人要想修炼成功,达到至高境界,了断凡尘念想尤为关键。

张邋遢期初离开家,也感觉不适应,时不时心里也会想起家里的妻儿老小,但内心里一次次坚定的出家修道信念,最终还是战胜了世俗牵挂。并为了能彻底了断了尘缘,他出家云游第一站,就选择了遥远的陕西终南山。

道教兴起于唐朝,而作为十三朝古都西安附近的钟南山,无疑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道家修行圣地,。这座名山大川之上,从来不缺乏修道高人。

当年张邋遢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终南山,并且拜火龙真人为师学习道法。这时候,阔别家乡妻儿多日,且离家遥远的张邋遢,内心也逐渐开始放下对世俗的牵挂,随后的日子里,他开始心无旁骛地求仙问道,研习道法。

后来离开终南山,拜别了启蒙恩师火龙真人后,张邋遢又辗转来到武当山,在这座山上,张邋遢整整呆了九年,而且以一种独特的“面壁”方式去修行。

结束这段修炼岁月后,张邋遢又去往齐鲁大地上的崂山,开始另一段长时间的修炼。

张邋遢之所以会花费如此长的时间精力,下这么大力气去修行,是因为在张邋遢心里,他并不满足成为一名普通的修行道人,而是想通过对道法的深刻研究,以及长时间大精力的修行,去领悟到普通道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从而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独有的道家门派。

从这些情形来看,张邋遢如此高深伟大的理想,确实已经超越了普通道人的思想境界。

当经历多年苦心修道之后,张邋遢再次返回到修道拜师第一站终南山。而那时候,张邋遢已经有了一定名气,终南山附近的人们,也习惯称呼他为“邋遢道人”。

其实那时候,张邋遢经过多年修炼,已蜕变成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而身着的一袭白袍,也是干干净净。

奈何早年间,张邋遢的称呼已被人叫了开来,现如今,被称为“邋遢道人”,显然跟他外在形象,以及名气很不相称,并且听上去也很不雅观,于是,张邋遢内心里也有了一个改换道号的想法。

他二次回到宝鸡终南山地界修行时,落脚在一个叫金台观的道观。

这座道观虽不太大,但环境却非常好,尤其是清晨,站在道观之上眺望远方,云雾缭绕之下,鸡峰山的三座山峰尤为壮观,而且还透着一股子浓浓的仙境之气,张邋遢也非常喜欢这种意境。

有一天,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来到金台观,见到仙风道骨的张邋遢后,那位客人躬身一礼问:请问仙道的名号是?面对陌生,且如此有礼貌的客人,张邋遢没好意思说别人习惯称呼的“邋遢道人”,而是灵机一动,想到了鸡峰山三座山峰的意境。于是回答说:本道人名号“三峰”。

这位道客离开后,金台观里有个仙风道骨的“三峰”居士的消息,就慢慢传播开来。一传十,十传百,“三峰”的名号也被人们传扬光大。

可当时民间有一种类似于现在的“颜色小说”,书中记录了一种叫“三峰采摘术”的房中夫妻秘术。因此,有一些不明缘由的人,很容易把张邋遢新的道号“三峰”,跟民间房中秘术联系到一起。

为了不引起别人误解,张邋遢就结合周易八卦,把“三峰”的“峰”字,改成了“丰”。没想到,这简单的一改,却蕴藏着很深的玄妙之意,并且也让很多喜欢研究道家玄学,周易八卦的人拍手叫绝。

因为,八卦之中,乾爻三连,形似“三”字,而坤爻六断,又形似一刀将乾爻劈开。从形态上看,像极了“丰字”,所以这“三丰”二字,就如同是乾坤。而且在周易八卦里,乾为天,坤为地,乾坤不仅是天地,而且也代表着日月和阴阳。从这个角度看“张三丰”这个名号,瞬间也就变得无比高大上,而且还暗含着很深的周易八卦玄学奥妙。

从古至今,不少人都说“改名”可以转运,而且取一个好的名字,对于自身都非常有利。虽然从科学角度无从考证,。但张邋遢有了新名号“张三丰”后,金台观的名声伴随着“张三丰”的名号,越传越广,宛若天下“名观”一般,而“张三丰”就是这座道观的金字招牌。

全国各地不少人都慕名而来,找张三丰求仙问道,拜师学艺,辉煌时期,张三丰的徒子徒孙,挤满了整个金台观,后来的岁月里,张三丰虽然也曾去往别的道观云游,但大部分时间都住在金台观里。

明朝洪武二十四年,当时道教非常盛行,而且传道的出家人数量也非常庞大。从古至今,宗教信仰都是国家很重视的一件事情。当时朱元璋为了社会稳定,同时也怕不受朝廷法规约束的道士起来闹事,有过一次打击道家的行动。

在这种情形下,张三丰为了避免麻烦,就离开陕西金台观,悄悄地辗转云游来到云南,据有些记载说,张三丰去云南,不是为了躲避朱元璋,而是为了赴多年之前的一个“约定”,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三、文学杜撰,其实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据相关民间小说记录,当年张三丰在东南地区云游之时,曾遇到过明朝初年富可敌国的大富豪沈万三。

当时这位富豪想拜张三丰为师去修道,张三丰当时虽然拒绝了沈万三,但张三丰念及沈万三曾救济过百姓,而且也不是那种为富不仁之辈,于是就留了一首诗,意思是说将来要是有缘,在西南自会相见,到时候便会收沈万三为徒弟。

结果没几年后,沈万三被大明朝廷清算,随后被发配到了云南,而云南也正是西南方位。因此,小说里讲张三丰去云南,主要是寻找沈万三。

这个故事来有着很善意的杜撰色彩。其实,从古代不少人物的民间传说,或者文学杜撰故事来看,民众通常会把精神寄托在一些传奇人物身上去展现,而透过这些文学杜撰故事,也能看出那时候民众的内心精神世界。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owuzx.com/swsh/1613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