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哪里最好 http://www.pfzhiliao.com/ 从上世纪30年代始,老一辈学者将“湖广填四川”作为学术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从移民史角度给出目前两大主流观点: 其一,认为“湖广填四川”是特定的历史概念,特指明末清初发生的移民运动; 其二,认为明和清时期各有一次“湖广填四川”。 基于以上两种观点作以下讨论: 明代“湖广填四川”的历史背景及特征 清初大移民的历史背景及特征 明代的“湖广填四川”的历史背景及特征: 回眸中国迁徙史,最具影响力的移民浪潮当属发生在黄河、长江流域的三次移迁,即公元四世纪晋朝南迁导致的人口南迁,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人口南迁,以及南宋南北对峙战乱造成的人口南迁。移民推动了两河流域文明的互融互补,对后来形成的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和填四川,有着深刻的历史影响。 但凡产生移民运动,大多伴随着政治博弈与军事斗争过后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兴起,它的意义在于合理地调配国家人口密度,从而促进各民族之间在各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四川从汉朝起就有了“天府之国”的美称。到了唐宋时期经济文化更加繁荣,在南宋宁宗嘉定十六年(),人口达到了万之多,成为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地区。但是,这也让四川成为兵家的必争之地。 据元代学官袁桶在《清容居士集》中记载,元军屠成都、焚眉川,四川人十丧七八。类似的内容在《内江县志》也有记载,宋元争蜀,资、内三得三失,残民几尽。到元朝统一,到处是荒地,荒无人烟,连设置地方官都省了。 南宋末年,四川成为南宋五朝抵御蒙古入侵的主要战场,历史半个世纪之久,军民都损伤惨重,逃亡者不计其数。到了元朝初年,四川人口数量仅为南宋时的1/20。 到了元朝末年,红巾军的将领明玉珍率领十几万人组成的军队攻入四川,农民军的人员主要由湖广地区的农民构成。几年后,朱元璋也派大将汤和领军从湖北入川,并留下部分官兵驻守。 由于四川地广人稀,为了让天府大地生机重现,移民入川成为最佳选择,由此拉开“湖广填四川”的序幕。明朝政府有意调集靠近四川的湖广居民迁入四川,特别是来自麻城的孝感移民。但四川的人口始终没有超过南宋时期的1/2。 由此可见,四川人口的锐减主要原因来自于战乱,而明代的湖广入川移民,有军队的刻意入川,也有受政策影响入川。 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 历史背景1:“人祸”战乱明末清初天下大乱,外有清兵入关,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造反,而且这些势力都不是小打小闹,都成了气候。 年,张献忠攻入四川,这块人们口中的“天府之国”陡然变成了人间炼狱。史书也好,野史及民间传说也罢,都有关于张献忠杀人如麻的记载,就连外国传教士也有记载。这就是所谓的“张献忠剿四川”。 张献忠曾五次进入巴蜀地区,分别在崇祯六年()、崇祯七年()、崇祯十年()、崇祯十三年()、崇祯十七年(),造成的破坏性很大。农民军入巴蜀地区,随即引来了明朝追剿的官军也进入巴蜀,二者的相互厮杀,导致的是城镇的残破不堪,老百姓家破人亡或四处逃散。 张献忠最后一次进入成都后称帝,建国号“大西”。年,张献忠败弃成都,除了杀尽城中居民外,还把掠夺来的金银财宝埋于锦江中,据说有几千万两之多。然后沿锦江而下,行船至新津江口镇附近,又与地方武装发生激战,舰队被烧毁,所载金银财宝尽落江中。这两处财宝几百年来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谁都梦想找到它。 年,张献忠战殁,起义失败。 此外,乱世兴起的地方武装势力,如姚黄之乱,以及南明政权与清兵在巴蜀发生的战争,给巴蜀地区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他们在巴渝地区也是烧杀掳掠无恶不作。 从顺治四年到顺治十五年,清兵曾先后六次进入重庆作战,到康熙三年,清朝才完全控制巴渝地区。而到了康熙十二年,又发生了吴三桂叛乱,平叛吴三桂的战争又在巴蜀地区拉开,长达七年之久。 战乱的直接受害者就是城中百姓,不仅衣食不保,而且性命也没有保障。 历史背景2:虎患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独特的地理优势为动物们也提供了生存空间。四川著名的动物华南虎、金钱豹和金丝猴,就连稀有的大熊猫也非得呆在四川吃竹子。 频繁的战乱,再加上灾荒和瘟疫,动物赖以生存的空间缩小,老虎便常常出没于居民区。明末清初,巴渝地区的虎患非常严重。在万历、康熙、乾隆年间,一些地方志都有记载老虎入城的现象,于是便有人死于虎口,从而也诱发部分人的逃离。 历史背景3:天灾除了上述因人祸战乱带来的人口骤减,和虎患引起人们的恐慌逃离,还有就是天灾的因素。据史料载,在明万历年二十六年,川渝地区大瘟疫流行,死伤人口众多。万历三十八年又有旱灾,造成死伤无数。到顺治三年又遇上大饥年,顺治四年又有流行病发生。 因此,天灾也是造成人口骤减的一大因素。 由于上述因素,导致的结果是四川人口骤减。据有关统计,明朝末年,四川人口万,到清顺治年间约8万人,这个数字让人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移民特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康熙年间发起了“湖广填四川”大移民,其中以湖广、闽、粤、赣移民为主。康熙发布“招民填川诏”,在年间,约有万人迁入四川。移民当中有受优惠政策吸引,比如新移民,几年免缴赋税。也有被迫背井离乡,他们被强行捆绑押送往迁徙地。现在的说小便时叫“解手”,据说是从移民中得来的。因为路上要小便时,被捆绑的移民必须先将手解开,故称“小解”。 湖广主要指湖北、湖南二省,在地理位置上紧邻巴蜀。湖广地区有我国“粮仓”之名,正因如此,人口繁盛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人多地少,导致底层平民没饭吃,再加上赋税高,贫民更加难以承受。于是产生了部分平民响应号召移入四川。 江西移民入川的情况与湖广相似,也是受制于饥饱问题。 对于广东,还涉及到客家人的迁徙入川。据学者研究,清朝时的广东自然灾害非常频繁,一年就有9次以上天灾,尤其在嘉应州,从康熙57年()到乾隆四十年(),近五十年间,重大自然灾害就发生了17次,其中水灾高达6次,旱灾4次,平均每三年就有一次大的自然灾害。再加上嘉应州的地理情况,多丘陵山地,因此,嘉应州成为向外移民最多的地区之一,客家人便在其中。 潮州府、惠州府、嘉应州三地,受自然和社会条件的驱使,向巴蜀地区移民的民众最多。此外,还有韶州府、南雄州、罗定州、西宁、广州新宁等地。 福建的移民入川情况与广东也相似,受制于自然条件,多山丘陵地,土壤贫瘠。主要的移出地区有:汀州府、漳州府、邵武府、兴化府、延平府、龙岩州和永春州。 这些移民进入四川的落脚地很难统计,可以以成都为例作为参考。据清末《成都通览》记载,湖广占25%,江西15,云贵占15,江浙占10,广东广西占10,陕西占10,其余为山东、安徽、福建、山西、甘肃等地。可以说,当今的成都人祖籍大都是外省人。 为了方便组织移民,清王朝在顺治、康熙年间曾两度在湖广和四川地区设立了一个川湖总督。雍正初年率先在四川推行了“摊丁入亩”的政策。 经过百年的努力,到乾隆四十九(),四川的人口达到了多万,超过了南宋时期的人口数量。咸丰元年()人口约有万,一跃成为中国第一人口大省。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owuzx.com/swfz/1613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