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步营造画坊 对潘家园的兴趣已经淡薄了。原因是假古董太多,引起人们兴趣的东西也逐渐减少,因而已有三四年没去了。这天,天气晴好,又萌发了逛潘家园的念头。 果然,假古董瓷摊满地。引入留恋停步的摊位很少。但我还是“例行公事”顺摊路而行。忽然,挤在一处房角的一个小摊吸引了我。那是一个杂物乱陈的小摊,在不常逛摊的人看来很不起眼。摊上摆了两只米黄粗瓷小碗,因长期水泡,釉面几乎被腐蚀光了。但围绕碗足各写了一圈墨书:“至元□□年□月□□日置用”(注01)。年月是八思巴文,但年号“至元”二字是写得清清楚楚的。有这“至元”两个字,不起眼的粗瓷碗就应当另眼看待了,属于“踏破铁鞋无处寻”一族。因为,这两只小碗具体到是至元某年某月某日买的,这太难得了。讲讲价钱,各以二十元买下。至元是公元年到年间,是年前的东西了(图01、02)。 图01元青瓷至元墨年号书小碗之一 图02元青瓷至元墨年号书小碗之二 几年以前在福建三明踏访了——山间的(注02)瑶窑,所见瓷品与这两只小碗相似。也听说,附近小窑也都产这类瓷器。因而,我写信请教三明的文物专家李建军先生,李先生未见实物,不好断定产地。但他告诉我辨别真伪的方法,一是用牙刷洗刷墨字,如果是真的,就不能刷掉;二是用水或唾液在露胎处试试,立即渗入,就是真的。经试验,果然是真的。再说,像这种粗而又粗的日用瓷,至少当前是不会有人去做伪生产的。这两只小碗,很可能是福建邵武、南平、三明一带的产物,因为历史上这一带蒙古族人曾有居住,我就曾在三明的三元区岩前镇忠山村考察过蒙古包式的坟墓,墓碑上清楚刻着“至正二年”字样。这一带还出土过窑藏的巴思巴文元代大铜钱。 这次潘家园之行,自己为得到两只“至元”小碗而兴奋不已。虽然它们比不上大英博物馆那“至正”型元代大瓶,但大瓶是人家的;而这小碗,可以握在自己手里任意把玩,何等快哉! 每当以较廉的价格得到自己喜欢的标本,都会感到一种满足。尽管它们有的粗糙,有的破损,但都是千八百年前的真东西。少吃一只德州扒鸡,少吃一块奶油蛋糕,拎回家一件有纪年字样的真古物,还不值得么?比起花百八十元买件全国各地一模一样的旅游俗品,不是更有意思么? 潘家园确实不如初创期吸引人。但还是有小“漏”可捡,偶尔去走走,还是可以的。 注01:八思巴文,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