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山色碧,季季又各异,壑壑淌清泉,峰峰有奇韵。这就是金坑村的山。它似巨手将金坑村的房舍、田野捧在掌间,呵护金坑村沐浴阳光雨露,历经沧海桑田,从古走到今,悠悠古韵依旧在,洽似一幅美不胜收的水墨丹青。省级文保位“儒林郎第”、“文昌宫”,是其中的精巧之笔;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第一批修订名录》的“中共苏区闽赣省委旧址”、“东方县委旧址”,又为村子平添了精神的底蕴与脍炙人口的魅力。

金坑一隅

金坑村,在闽北重镇邵武市金坑乡,南北走向,依山而建。村边的溪中蕴藏金砂,故得名金溪,村子也被称为金坑。村子三面连着阡陌纵横的田野,一面倚山。一片古藤攀巨木、巨木虬须枝的古树林与村舍紧紧相连。林间鸟群此落彼翔,你歌我唳,热闹非凡。这里的先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令人称奇的建筑文化,使金坑变得越老越有意味,充满灵气。

深山中的金坑村,处处散发着悠悠古韵。鹅卵石铺就的小街贯穿整个村庄,房屋鳞次栉比立于两旁。小街三米多宽,那排得密密匝匝的鹅卵石,在风吹雨打下,更在人们脚掌的磨砺下,朝上的一面已失去了原有的椭圆状,就连街心的青石板面也在岁月的研磨下变成流线形,细腻如脂,棱角全无。小街两旁的房屋的地基也是用鹅卵石砌成,在背阳的地方,在鹅卵石与鹅卵石的缝隙间长满绿绿的、厚厚的青苔,一阵轻风徐来,将青苔散发出的清香,连同悠悠历史吹入肺腑,令人陶醉。

悠悠古巷

金坑村是古时重要的闽赣商贸通道,且人才辈出,造就了这里曾经的繁华。纵横交错的街巷两侧,至今还保留着50余幢保存较完好民居、宗祠、庙宇、戏台,或宏伟壮观,或幽雅别致,透露出浓郁的客家人文气息。这些建筑有的建于清代,有的建于明代,有的还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年代。绝大多数古屋是砖木结构,做工精良,随处可见精美的镂空砖雕。代表建筑有“儒林郎第”、“风雨桥”、“文昌阁”、“危宅”、“大夫第”、“进士第”、“中翰第”等。竣工于清初的“儒林郎第”,房间数达一百二十三间,集建筑、雕刻、绘画艺术之大成,是村里最具特色的古民居,也是闽西北古建筑的杰出代表。

儒林郎第

儒林郎第的门楼精致壮观。塔头屋顶,凤头冲角,“儒林郎”三个遒劲的大字悬于门额之上,格外醒目。点缀在门楼上的砖雕精美绝伦,蕴含寿、禄、福、喜、平安、花开富贵之意,传递着房屋主人美好的祈愿。檐下彩绘生动鲜丽,内容多取材于民间生活场景,也有官场宴饮礼仪,浩浩长幅,层次分明,密而不乱。技法娴熟,或工笔写意,或浓墨重彩,所画之物栩栩如生。虽历经几百年风雨,至今依然鲜艳夺目。

宅第内部布局合理,美不胜收。挑檐、雀替、隔架斗拱及格扇、花窗等造型精美,精雕细刻,富贵而又具大气之势。木雕内容丰富,既又人物、花草、动物的吉祥图案,又有“苏武牧羊”、“天女散花”、“寒山寺景”等古代典故。所雕人物神形兼备;鸟儿形态各异,或昂首鸣叫,或交颈嬉戏,或展翅飞翔,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花儿或含苞待放,或轻舒花瓣,或怒放蕊出,姿态各异,意趣动人。厅堂内正中左右大柱上,挂着“忠孝持家远,诗书处世长”两块木匾,字迹苍劲有力,落款并盖有朱熹的印章及其署名,是书法精品,家训绝句。 

天主教堂

文昌阁外景

位于金坑村西北的文昌宫,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单进廊院式建筑,占地面积平方米。立于宫内的文昌阁,占地69.91平方米,高三层,三重檐四角攒尖顶,屋面绿瓦灰脊,屋坡舒缓流畅,造型美观、稳重;装饰以龙形斜撑为主,梁枋、天花等遍施油饰、彩画,每个挑出的檐角均镶有鲤鱼木雕,寓意“鱼跃龙门”,极显富丽堂皇之气派。建造此阁,是当地先人为了祈求文运昌盛,期望耕读传家的子孙当中能考取功名,光耀祖宗。旧时乡绅文士常相约,登文昌阁,吟诗作赋,称觞作遐,意趣高雅。因此,文昌阁包涵和凝聚了金坑人的希冀,也是明清时期这里崇文尚学、尊儒重教的历史标记。

文昌阁

古朴雅致的“危宅”。这座民居结构的最大特点是五个一样大小、风格接近的大厅,由东向西依次排列。大门朝街,正对面是照墙,从街上就可斜望到建造精美的大门。大门墙体顶端的飞檐,是用雕刻过的青砖砌成,图案精美连贯,线条流畅。大门上方的门楣制作得更加考究:砖雕的兽头精致异常,砖雕的动物、花草、藤蔓栩栩如生,它们被工匠们巧妙地组合,疏密有致,美的令人流连忘返。

“危宅”大厅与大厅间有门相通,厅前是厢房,厅后是耳房,大厅与厢房、耳房之间各有一方用条石、大青砖建成的天井,做工考究。天井中央的大青石砖上斑斑驳驳长着绿茵茵的青苔,给人以久远的感觉。

“危家”的后门有一口井,井壁用青砖垒成,青苔填满了砖缝。环状的井圈是用整块巨石雕凿面成的,上面雕刻的图案粗犷有力,与砖雕和木雕形成鲜明的对比。井圈上方的边缘已被磨蚀得呈不规则的锯齿状,不知磨断了多少代人多少条绳索。然而磨断的是绳索,磨不断的是悠悠历史。

村中还有一座令人心生敬仰的将军殿,是纪念明朝抗倭英雄王焕而建的。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不断对我国沿海地区进行袭扰,并且残害沿海地区的百姓。这时,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率沿海军民进行英勇抗击。在福建,倭寇不仅袭扰沿海地区,而且还侵入到了内地,如松溪、政和、建瓯、建阳、邵武等地。大约在嘉靖四十年,戚继光命令部将王焕率兵从山东前往福建抗倭。王焕率兵从山东南下福建,驻扎在是闽赣两省边陲要冲的金坑村一带,在这里组织军民抗倭。由于军民齐心协力,很快驱逐了倭寇,维护了福建沿海和内地的安全。后来,王焕在金坑去世,金坑的百姓就建起了将军殿,表达对这位抗倭英雄的崇敬。

将军殿

弹孔墙

金坑村还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年,中央红军为打通中央苏区和赣东北苏区的便捷通道,从江西黎川先后九次进驻金坑,建立金坑区、乡两级苏维埃政府,组织群众进行土地改革试点,组织游击队、赤少队、儿童团等武装和群众组织,开展武装斗争,创建金坑革命根据地,把金坑建成了红军入闽出赣的战略要地。朱德、彭德怀、项英、贺龙、滕代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开展革命活动。至今金坑村仍保留着红军桥、红军指挥所、弹孔墙和数量可观的红军标语楼等遗迹,弥足珍贵。金坑的红军标语数量很多,反映了当时红军战士昂扬的斗志。标语本身质朴无华,也体现了当时红军战士的实在、朴实。可喜的是,年,村中的“中共苏区闽赣省委旧址”、“东方县委旧址”,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第一批修订名录》,并被列入国家“十二·五”红色旅游发展规划。这是金坑村的荣耀,也为邵武打造红色经典旅游、弘扬苏区精神,注入了活力。在这里瞻仰,可以缅怀先烈,了解红军艰苦卓绝的历史,追忆革命先辈的风采。

红军桥及红军标语

金坑通往江西的古道

积淀了深遂的历史文化、建筑文化、耕读文化、行商文化、饮食文化,再加上经典旅游文化的金坑,越来越具有魅力。那幅水墨丹的韵味,愈来愈浓郁。

金坑新村

      

(部分照片来自网络,在此一并向摄影作者致谢)

      

展示邵武深厚文化底蕴

呈现铁城多彩自然美景

          

长按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owuzx.com/swly/1117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