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8月22日,在江西赣州考察工作的李克强总理,专程去赣州市均井巷,考察赣州地下排水系统——福寿沟。总理称赞道,福寿沟防洪排涝,造福百姓、延寿千秋,这说明中国城市地下设施营造经验值得赞叹。今天我们建设地下综合管廊,也要打造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城市良心工程。

一般情况下,修了这么一个既让总理称赞,又让人民满意,将党的意愿与人民的热望完美糅合,深刻诠释了“为人民服务”执政理念的官员,从此就会走上升迁快车道。

只可惜,福寿沟的修建者刘彝已经无福消受这一切。他并不是我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只是千年之前的北宋时期一个普通官员。

刘彝是福州人,年少时便以好行仁义之事闻名乡里,后跟随北宋的理学先驱胡瑗先生读书,逐渐显现出在水利工程方面的特长,并受到胡瑗的肯定。

北宋是科举制大放异彩的朝代,读书人无不从这条路鲤鱼跳龙门,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人生跨越。刘彝走的也是这条路,千军万马杀过独木桥进士及第后,先去邵武县当了个县尉,一步步从基层干起,调到高邮任县主簿,后在朐山当上县令,开始主政一方。

在朐山县令任上,刘彝“治簿书,恤孤寡,作陂池,教种艺,平赋役,抑姦猾”,翻译成现在的干部工作总结就是,制定规章制度,平反冤假错案,慰问贫困孤寡,修建农田水利,推广科技种田,减轻农民负担,打击黑恶势力。“凡所以惠民者无不至”,只要是有利于老百姓利益的,他都去干;心里装着全县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有这样的政绩,自然被评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目曰‘治范’”。

这样的好干部是必须提拔的。宋神宗熙宁初年,刘彝被提拔到北宋的中央改革办,“制置三司条例司”工作。但不久就因妄议中央的改革新政,不能向中央的改革方针看齐,被罢官回家。

有次北宋帝都开封遭遇百年不遇的大雨,立马瘫痪,平日里的汴梁繁华,变身洪水泽国,到处看海。宋神宗想起会水的刘彝,“以彝悉东南水利”,重新复出启用为都水丞,相当于水利部副部长。

上任不久,开封又连日大雨,汴水上涨,眼看帝都又要看海,水利部的大员们都要求开个口子泄洪,保住皇城。独有刘彝在开封地图上轻轻的划了一个点:把杨桥斗门打开,水就自然消退。果不其然,“水即退”。

在中央部委干得风生水起,刘彝的官运也一路亨通,下放为地方大员,在两浙转运判官任上短暂过渡后,到虔州任知州。

虔州在哪,就是李克强总理近日考察的,为刘彝留下千古美名的今天江西赣州。

当时的赣州民风比较“淳朴”,生病了不去看病吃药,只请几个大仙跳跳大神,喝喝圣水。刘彝到任后,移风易俗,大力打击非法行医,捣毁家非法迷信诊疗场所。赣州百姓从此明白了生病要看医生、要吃药的道理。

在赣州移风易俗后,刘彝又被调到桂州,即今天广西一带继续锻炼,增加地方工作经验,以备将来重用。

但在桂州,刘彝彻底栽了。因为没有处理好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即今天越南一带交趾国的贸易关系,被交趾起兵攻陷三座城池,丢土失地。先是被贬官,然后除名为民,开除出干部队伍。

到宋神宗儿子宋哲宗元祐初年,朝廷可能又因为面临洪水滔天的考验,就重新启用刘彝为水利部副部长。可惜刘彝此时已经是七十岁的耳顺之年,在赶往帝都开封赴任的路上“病卒于道”,就此走完一生。

值得注意的是,刘彝在赣州修建福寿沟的政绩,在《宋史》本传中没有提及,只是在赣州地方志中有记载。

或许,在古人看来,修建福寿沟这样的良心工程,并不是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先进典型事迹,只是中国传统政治治理环境中,官员们的行政惯性、分内之事而已。

毕竟,那时的官员,虽然乌纱帽也是上面给的,但还是很敬畏历史,很在乎生前身后名。

只是,那时官员群体从政理念中的行政惯性,在乎身后之名的历史观感,已经成为遥远的绝响。世上再无福寿排水沟,人间再无良心下水道。

长按







































法国敏柏宁敏白灵北京
北京中科白殿疯病医院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owuzx.com/swly/10646.html

------分隔线----------------------------